壓力後創傷症候群是影響身心最嚴重的精神疾病
最近宜蘭地區的地震,讓許多民眾惶惶不安。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陳建州醫師表示:像地震、海嘯這樣的天災,容易導致焦慮性疾病,特別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的產生;所謂焦慮,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。壓力激素系統乃是人們在遭遇壓力(stress)後,體內腦神經內分泌起一連串之變化,以應付壓力可能造成之威脅和傷害。這些生理性變化將使此系統之調節能力失常而發生精神或身體障礙。下視丘-腦下垂體-腎上腺(HPA Axis)之內分泌軸線,即為此壓力系統之表徵,而血液或唾液中之皮質醇(cortisol)濃度,則為臨床上可測知此壓力系統的標記之一。

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有三,症狀一為創傷事件的影像、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噩夢中;症狀二為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,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;症狀三則是過度警覺反應,以致無法入眠,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易發怒,這些症狀的持續將導致個人社交、家庭和職業功能重大失衡。

焦慮性的疾病,主要是以不安、擔心、緊張、恐懼、害怕等情緒為主.如果這種情緒持續加深,會引發失眠、心悸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頭暈頭痛、手腳發麻或發抖、冒冷汗、胃腸不適、頻尿卻常覺得解不乾淨、全身無力等身體症狀。

一般人遭受如地震這種具生命威脅的事件時,會有上述反應,可能是正常的。因為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可以幫助我們遠離危險。但是如果在威脅減輕後,仍持續感到身體不舒服,心理不愉快,而且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作息,就需要考慮接受精神科或身心科的治療了。有些病友會變得過度敏感,以致於時常都感到有地震,而極度不安,這時需要立即積極的接受治療,以免病情持續惡化。

目前醫學界對此類疾病的研究,認為在巨大壓力或刺激之下,容易造成腦部細胞的病變,引起身心症狀持續難癒,所以在治療上,藥物治療通常是必須的。除了藥物以外,運用心理治療來加強病人應付壓力的能力,也會有很好的效果。所以目前的治療,以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的效果最好。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接受心理治療,還需要經過醫師審慎的評估。

PTSD之病患常抱怨記憶力退步,注意力常無法集中,到底是心理或生理障礙?針對此問題,醫學界進行神經認知功能檢測和以磁振頻譜(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)技術測量主管記憶之腦部海馬迴區的神經細胞功能。神經認知功能的檢測,在注意力方面,針對921受災地區組與台北地區組的研究中,發現PTSD病患在持續注意力表現測驗上,比災區正常組和台北正常組來得差,而災區正常組又比台北正常組差,可見大地震使腦部注意力區域受損。同時醫界也在七種記憶力測驗上,比較了PTSD組及台北正常組各13位年齡、性別相仿的個案,結果除視覺記憶外,語言、空間及中文字序學習測驗,PTSD組的表現均顯著下降。再以磁振頻譜(MRS)技術,偵測兩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功能,結果顯示PTSD組的左側海馬神經細胞代謝功能明顯低於正常組,而右側海馬兩組並無區別。後來又發現,PTSD病患的記憶缺損的程度,與腦部海馬的功能下降成正比,顯示記憶愈差海馬迴之神經細胞功能愈下降。上述的研究結果指出在重大災難後,人們之生物系統受到了影響,且與神經心理,如記憶力、注意力之變化有密切相關。

台灣社會近年來重大災難頻傳,如飛機失事、連環車禍、火災、土石流、暴力事件的發生,這些事件之倖存者不僅需要積極的心理輔導,腦神經內分泌之損傷更是不可忽視,生物性如藥物治療的介入更是需要,尤其可早期預防PTSD的延續。

本文由【羅東博愛醫院】提供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-ch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